![]() |
滇中引水隧洞攻坚的践行者
来源: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 2025-04-01 06:25:00 人物名片: 王康,中国水电十四局滇中引水大理I段施工2标项目部经理,2023年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。自2019年进场以来,他带领项目团队不懈努力在被称为“上甘岭”“地质博物馆”的香炉山隧洞鏖战破解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,为工程推进做出重要贡献。 “地表定向造孔”的创新运用 我们之前肯定是没有的 横断山脉沿着青藏高原东侧南北纵贯而下,铸就了闻名中外的奇峰丽景。然而对于工程人来说,在叹服山河壮美的同时,实在有些无可奈何。因位于大陆板块交接带,地壳运动挤压剧烈,各类岩层仿佛被一只巨手揉捏搅拌,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。 王康所在的滇中引水大理I段2标,承担的施工区域正是在丽江-剑川区域性活动断裂带和石灰窑活动断裂带。除了地质条件复杂这一静态困难,丰富的地下水又带来了突泥涌水频发这一动态困难。一“静”加一“动”,形成了世界级大突泥涌水治理难题。 “我们一定要让外界知道我们的‘难’。”王康的想法,正是整个项目团队进场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,并不掺杂炫技私心或是诉苦抱怨,而是为了让工程推进更为顺畅。 “我们之前肯定是没有的。”王康很自信,“2020年底,我们在国内整个水利行业首次运用这个技术,目前在水利行业内,这个技术已经推广出去了。”地表造孔的运用最初是针对突泥涌水治理,与之相配套的是高压灌浆。通过地面造孔后高压注浆,洞内突泥涌水段被充填、挤密,解决了洞内施工风险大、设备受限、治理效果差等问题,将洞内地质灾害转至地表解决,施工安全性高,并有效节约工期和成本,实现了突出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。 “地表造孔+高压灌浆”这一组合拳在随后的新增竖井工作面施工中继续化腐朽为神奇。 为实现香炉山隧洞长隧短打,尽快推进施工进度,2024年,项目部在原有4条斜井支洞的基础上,新增32、34两条竖井支洞。竖井的开挖施工中同样面临围岩裂隙发育、地下水丰富的问题,为此,王康带领技术团队对竖井进行灌浆处理。通过地面钻孔完成灌浆,工作面未出现涌水,周围裸岩上清晰可见灌浆浆脉、结实体,取得预期效果。 2025年1月20日,作为滇中引水工程第一深大竖井的34竖井经过注浆处理,正式启动井身开挖,标志着香炉山工期保障措施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。 “弘毅号”始发背后 一切付出在这一刻都值得 针对香炉山隧洞不良地质条件,水电十四局自主研制了非常规大型敞开式硬岩掘进机“弘毅号”。TBM的及早始发和掘进速度是香炉山隧洞贯通的关键因素之一,此时的王康作为土建工程的负责人,在工作中超前谋划,一切围绕TBM的“及早始发和提高掘进速度”展开。 2022年3月18日,“弘毅号”TBM在昆明成功下线。“弘毅号”长245米,直径9.84米,整机重2100吨,是目前世界引调水工程双结构、最大直径TBM。 香炉山隧洞3-1号施工支洞作为“弘毅号”下井组装的唯一通道,是其能否按期始发的关键。开工建设以来,3-1号施工支洞岩层破碎、富水,在施工过程中先后遭遇大突泥、涌水、塌方、变形等异常情况100余次,严重制约了施工进度。 王康采取“以日保周、以周保月、以月保年”的工期模式,过程中解决了斜井支洞施工中面临的炭质泥岩页底层软岩变形、同步衬砌、通道布置和材料运输等一系列技术难题,创造出在四类、五类围岩条件下斜井单月综合进尺100米的国内纪录。可供参考的数据是,在类似围岩条件的平洞掘进,月进尺大约50米。 2022年4月16日,香炉山隧洞3号支洞和3-1号支洞之间主洞贯通,2022年8月17日,“弘毅号”所有结构件安全组装完成并步进至始发洞,2022年9月20日,“弘毅号”如期始发。 千万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“零件” 收获亦可自珍 如果把施工一线比作冲锋陷阵的战场,那么技术人员就是运筹帷幄的“军师”,编制方案、调整方案、优化方案……在一场场与实际施工难题交锋的头脑风暴中,技术人员必须牢牢把稳指引施工方向的舵盘。兵家有胜负是常事,技术人员则必须夺得胜利的高地。 与“地质博物馆”对垒,技术方案总是调了又调、改了又改,王康对此早已习以为常,“技术先行,就是技术人员一定要看得更早、更有预判性。”也许只有日复一日在工地的积累,才能造就一双看得更深、想得更远的眼睛。 长期负责技术工作,王康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始终有清醒的认识。“技术先行”并非一句司空见惯的口号,而是切切实实必须一以贯之的原则。 千万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“零件”,这是王康对待工作的理念,“技术并非单一的工作,其他各业务板块也一样,我们必须对工程有全面整体的了解,对施工中可能涉及的各方面问题有统筹的思考,个人才能不断成长,工程才能顺利推进”。 2024年底,王康履新为滇中引水大理I段2标项目经理,香炉山这场艰苦的战役仍在继续,以王康为代表的众多建设者们坚守在此,将继续书写新时代央企奋斗精神的壮丽篇章。 来源:中国水电十四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