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一滴水,诞生于玉龙雪山的怀抱。当我沿着金沙江奔流而下时,命运却悄然转向——人类的手指在石鼓镇上游1.5公里处划下标记,巨大的泵站轰鸣着将我们托起。于是,我的旅程不再向东,而是向南,沿着一条名为“滇中引水”的血脉,奔向干渴的滇中大地。
前方所在的香炉山隧洞横亘着横断山脉的脊梁,地质学家形容它是“大地缝合的伤疤”,工程师则视其为“地质博物馆的心脏”。直到我随着水流渗入一千四百多米的岩层深处,才真正懂得了这些称谓的分量:大地在这里暴露出它最狰狞的筋骨与最汹涌的脉动。
01初遇“云岭号”:巨龙的喘息与挣扎
第一次看见“云岭号”,是在7#支洞上游。这头重达2050吨的钢铁巨龙,曾以月进尺663米的骄人战绩在硬岩中昂首挺进。然而,当它闯关至F12断裂带和软岩交织的“魔域”时,高昂的龙头被无形巨手扼住了咽喉。
我亲眼见过它最狼狈的样子:承受1343米水压的重负(相当于134座十米高的水墙同时压下来),围岩像融化的糖浆般蠕动、挤压而来。支撑的工字钢发出刺耳的呻吟,最终如麻花般被生生拧断。两千多吨的庞然大物,竟被变形的岩体硬生生抬起、锁死!紧接着,大地腹腔深处积蓄的压力找到了宣泄口——每小时900立方米的浑浊泥水裹挟着孤石,如同溃堤般喷涌而出,掌子面瞬间化作翻滚的沼泽。TBM主司机吕鹏芳紧握操纵杆的手心全是冷汗,仪表盘上闪烁的警报红光映着他凝重的脸。每一次向前推进,都像是在和大地未知的力量赌命交锋。
02钢铁脊梁:血泪浇筑的生存法
“支护—变形—拆换—再变形……”,这个令人绝望的循环,曾让进度曲线跌到了冰点。项目书记杨良荣站在渗水的岩壁前,眉头紧锁。他父辈当年用风钻打通大瑶山隧道的记忆,此刻像火一样灼烧着他:“延误工期就是失职!”他的目光扫过洞口的誓言——“筑水网千里之脉,引雪域高原之水,解云岭万物之渴,惠滇中万千之民”,那不仅是一行字,更是万千农田焦渴的呼唤。
转机来自一次破釜沉舟的联合攻关。年轻的90后项目经理王斌一针见血:“‘云岭号’吃硬不吃软,必须给它铸造新的脊梁!”于是,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隧洞深处燃烧。图纸在应急灯下铺展,争论在钻机轰鸣中碰撞。终于,一套前所未有的支护体系诞生了:主动出击的“双手”——高强度预应力锚索,深深刺入岩体,试图箍住流变的围岩;被动防御的“肩膀”——自主研发的箱型混凝土拱架,以超越传统方钢的强度,为TBM撑起了最后的生存空间。当第一组箱型拱架在变形的坑道里艰难架设成功,汗水浸透工装的生产副经理李俊卯,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泥浆,声音嘶哑却透着光:“能站住!我们有戏了!”
03与时间角力:在断裂带阴影下抢进
新生的“脊梁”带来了曙光,但大地并未轻易屈服。F12断裂带如同不断扩散的阴影,原勘察仅165米的长度,在持续掘进中暴增至650米以上!工期保障方案被彻底打乱,滞后已达138天。仰拱扩挖的死命令像雪片一样压下来:“4月10日前必须啃下DLⅠ53+965变形段!”“4月15日拿下DLⅠ53+931段!”施工日志里写满了分秒必争的搏斗:
4月7日凌晨3点:DLⅠ53+965变形段仰拱扩拆完成(提前3天);
4月6日深夜11点:DLⅠ53+931段仰拱扩拆告捷(提前9天);
4月14日傍晚:DLⅠ53+620边顶拱拆换突击成功(提前1天);
……
每一次“提前完成”的背后,是工人们蜷缩在狭小空间里轮班鏖战的身影;是安全总监李廷伟打着手电,一寸寸、一遍遍排查隐患的锐利目光;是技术员周桐捧着优化后的注浆配方,在潮湿的洞壁旁反复试验的专注侧脸。当第二套仰拱衬砌台车在6月10日最后时限前组装调试完毕,整个隧洞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——这台关键设备,将为后续的衬砌施工装上加速引擎。
04钢铁织茧:与掘进共舞的“水脉之壳1”
断裂带的阴影和工期的鞭子仍在头顶呼啸。我贴着新开凿的岩壁滑行,感受到副经理何君贤焦灼的目光,紧紧盯着我未来将要流经的通道——那层被称为衬砌的坚固“铠甲”。传统的做法如同接力跑中的停顿换棒,然而在这险恶的“地质心脏”,每一次停顿,周围的岩壁就会不安分地挤压、变形、蠢蠢欲动,暗藏的地下水也像窥伺的猛兽,随时可能扑上来。
一个更大胆的协同作战构想逐渐清晰:让“云岭号”在前方掘进开拓的同时,后方同步浇筑起坚固的“水脉之壳”!这在国内如此深埋、如此复杂地质的超长隧洞TBM施工中,还没人干过。我好奇地在狭窄、轰鸣、震颤不止的空间里游弋,看着隧道人如何在这移动的钢铁迷宫中,巧妙地盘绕开连续皮带机,为钢筋的编织和混凝土的浇筑腾挪出宝贵的方寸之地。他们一点点调试着模板的舞步,琢磨着混凝土的流淌速度,只为让这层“壳”的诞生,能与掘进机的轰鸣完美合拍。
当第一股温润的混凝土浆液在我身边缓缓凝固,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实与安宁——“TBM掘进与全圆现浇二衬同步施工”技术宣告成功!月筑240米的节奏锵然响起。这不仅是为TBM插上了翅膀,更是为我披上一件强劲的“外衣”。它遏制了岩壁贪婪的挤压,阻断了暗处窥伺的渗流。这同步舞动的“筑茧术”,是穿透大地迷宫的又一道智慧之光。
05新生接力:水脉未通步履不停
00后技术员周桐,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的蜕变就在这幽深的隧洞中完成。他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高地应力段的注浆配比优化、拱架应力监测数据、围岩变形与支护时间窗口的摸索。他常常蹲在渗水的岩壁前,指尖触摸着岩石,感受大地每一次细微的脉动。“父辈靠风钻和意志开山,我们用数据和创新破壁,”他在见习报告中这样写道,“接过这面旗,就得让荣光穿透更深的岩层。”
当我最终汇入主洞的水流,回望这条仍在艰难延伸的通道,我看到的不只是冰冷的混凝土与钢铁。我看到杨良荣书记将父辈的风钻精神熔铸成洞口的誓言;看到李俊卯副经理在变形段抡起大锤时手臂暴起的青筋;看到王斌经理面对海量地质参数时眼中沉静的光;看到“周桐们”年轻脸庞上传承的坚毅。安全员警惕的巡视、焊枪下飞溅的星火、调度室内彻夜不熄的灯光……无数个“李廷伟”“吕鹏芳”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英雄,他们的汗水早已融进了岩层深处,也融进了我的身体。
前方仍有硬仗:16.2公里深埋洞段中,59.5%属于严重不良地质,7条大型断裂带如恶龙潜伏,5964米突涌水洞段暗藏杀机,还有4550米软岩大变形段,是新的“卡脖子”战场。但“云岭号”的刀盘依然在旋转,仰拱栈桥优化后的牵引装置正减少干扰,钻探灌一体化方案在争取更大的空间,激励考核的刚性兑现点燃着每一名建设者的心火。
一滴水的穿山志
我是一滴水,来自雪域之巅。穿越香炉山大理段的五十里征途,是大地给予我最严酷的试炼,也是人类以钢铁意志与无尽智慧为我铺就的奇迹之路。当那一天终于来临,我将携带金沙江的清冽,裹挟着“云岭号”刀盘切削岩层的星火、箱型拱架撑起穹顶的力度、预应力锚索贯穿岩层的信念,以及无数隧道人滚烫的汗水与无声的誓言,冲出这26.77公里的山河屏障!
那时,我的奔流将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位移。我将成为流动的丰碑——承载着杨良荣父辈的风钻记忆,镌刻着李俊卯们抡起大锤的剪影,闪耀着王斌在数据中破局的智慧,映照着周桐们年轻而坚定的目光。我将涌入干裂的田垄,注入焦渴的湖泊,润泽滇中大地1112万双期盼的眼眸。
大地会记得所有深埋的勇毅,江河会传颂穿透绝壁的传奇。当我的身躯终于融入滇中的阡陌纵横,那潺潺不息的水声,便是山河深处,那群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,为清流凿通云岭脊梁的平凡英雄们,最深沉、最悠长的生命回响。
当未来的某天,孩子们捧起清甜的饮水,那水中的微光,便是隧道人永不磨灭的星辰。
来源:滇中引水工程大理I段施工3标项目经理部